【隱性疲勞】有時覺得好累,但不知自己在累什麼,原來不止身體在疲倦...

hidden-causes-of-fatigue

週末將至,理應興高彩烈安排活動,有想做的事、想見的人,但總是提不起勁。起床後一整個上午都在放空,朋友都去見面了,這時很惱自己,為何不走出家門,何不把握假日出出抖抖氣!小編每個週末都是這樣「不爭氣」,這與女生的「生理期」無甚關係,男女都會遇到,如果在假日時沒甚衝勁,這或與「隱性疲勞」有關。感覺到累時,不單注意生理上的休息,亦要好好整頓心理上「累」。

現代人常掛在口邊的#MeTime,有又多少人真正享受真正的自我時刻?尤其是疫情下,網上工作變得不分晝夜,才剛起床忙個早上又到午後,一天24小時總是不足夠,日復日工作、進修還要「生活」,好不容易才捱到週末,又要安排假期的日程?「宅」在家裏反覺自己虛度光陰?殊不知這想法令人掉入「隱性疲勞」的陷阱。

「隱性疲勞」不易被察覺,當身體需要休息時,大腦的眶額皮質會將疲勞訊息傳至額葉,讓身體知道「要休息了」但隱性疲勞不止需要身體上的休息,心理上都需要調整。想知自己有沒隱性疲勞,可評估自己的生活有沒出現下列徵狀:

– 常常覺得身體懶懶的;
– 能夠進份深習睡眠,熟睡的時間變少了;
– 胃痛頻密了,常感到肚痛或便秘;
– 出現肩膀酸痛、僵硬、頭痛、耳鳴等症狀;
– 比從前有「睇唔開」,容易計較小事,無論是工作或人際;
– 即使出去玩都「無Feel」,不再興致勃勃,若勉強出門,心情不但變差,身體更會變得很累。

若有以上徵狀的人,很可能患上「隱性疲勞」,若不正視或會為神經系統造成負擔,令大腦難以集中、思考能力變差,甚至引起其他健康問題。日本精神科醫師奧田弘美建議,有隱性疲勞現象的人應該好好把握自己寶貴的休息日,不做任何安排,就連進修、跟親朋見面、出外旅玩都最好避免,不做任何事,只待在家裡休息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
或許你會想,做自己覺得開心的事不就是個好方法嗎?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完完全全放下手上的事,不要勉強自己「跑日程」、不去想去的地方、不去做想做的事,容許自己過一個什麼都不做的假日。

覺得無事做感到「身痕」?可以做些不用思考的事,例如看一齣不需要用「腦」思考的喜劇,飽笑或飽喊一頓,然後靜下來,閉上眼,不用想任何事,純粹感受當下,真正休息,休息,是為了走更長的路,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