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體檢查】體檢五個迷思 檢查項目不是愈多愈好

拆解5大驗身迷思

以前覺得 身體檢查 好「多餘」,認為自己後生不用吧,可是人大了,身邊認識的人開始出現病痛甚至忽然離開了,方知道健康並不只是自己的事,定期體檢,萬一身體有什麼異常都可及早發現就醫。不過 身體檢查 項目多得令人眼花繚亂,全面 身體檢查 、癌症檢測、婦科、婚前、產前、男士體檢,由幾項到過百項、體檢費用由數百元至過萬元都有,究竟應該如何選擇?

體檢迷思1:後生、無病無痛就不用身體檢查?

相信很多人都有這迷思,尤其是第一次體檢人士,其實身體檢查就是將隱藏病症找出來,及早預防及治療,提高治癒機率。坊間體檢項目大多包含心臟、肝功能、泌尿系統、血糖、血脂、膽固醇、肺功能、骨質密度等檢查。

體檢迷思2:身體檢查項目多就好?

身體檢查計劃項目繁多,但並非愈多愈好,亦不是價低就好,最重要是針對個人需要,揀選體檢項目時宜先了解個人高危因素,如家族病史、年齡、生活習慣等,因為某些疾病潛伏身內時,有不少都是跟家族及生活習慣相關,其中心臟病、糖尿病、中風、乙型肝炎、高血脂等不是遺傳病,卻有家族傾向,令家庭成員較易中招。

體檢迷思3:婦女就一定要做超聲波檢查?

不同年齡的女士體檢項目都有所不同,但有幾項檢查是必須的,包括乳房造影、柏氏抹片等,女士步入3字頭就應特別留意子宮頸癌的來襲,其中HPV病毒主要經性行為傳染,建議這年紀的女士要進行子宮頸病變測試。

另外,乳癌是女性頭號敵人,定期乳房造影檢查的目的是找出早期的乳癌進行根治,減低患上晚期乳癌的風險,尤其是有癌症家族病史便須特別留意身體狀況而定。

香港常見婦女癌症第六位—卵巢癌,每年新症五百多宗,患者年齡平均為51歲,因此四十歲以上婦女,如持續出現腹部不適、肚脹、胃痛或消化不良的病徵,切勿掉以輕心,應作出相關檢查。

體檢迷思4:一出來工作就要做身體檢查?

對於幾歲開始做身體檢查,可按統計數字來評估,某些病的病發率在特定年歲會較高,如20-30歲正值事業拼博的高峰期人士和產後婦女,工作、生活壓力過大、精神過度緊張而容易患上甲狀腺疾病,建議進行甲狀腺檢查。至於大腸癌一般建議50歲照第一次大腸鏡,如有家族病史更應提早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
體檢迷思5:50歲後寧舍多病痛要驗癌症、磁力共振?

很多疾病都在50歲後開始成形,癌症及心血管疾病都會悄悄來襲,所以癌症指標及超聲波檢測便變得更為重要,透過全身磁力共振掃描可發現潛伏人體的隱藏疾病,準確精測異常腫塊。但對於何時進行,我們可按統計數字來評估需要。

有本地診所統計,在115個進行全身磁力共振檢查而無症狀的人,經斷層掃描後,有30至33%分類為照出腫瘤及疑似腫瘤,需要跟進,這115人的平均年齡為51歲,44男,71女,當中有腦腫瘤、胰臟瘤、肺部結節、大腸病變、前列腺肥大、婦科及頭頸科的問題。統計還發現一些需要及早關注的疾病,譬如中風、腦血管瘤、腎血管瘤、枯骨、頸椎腰椎退化等。

某種疾病潛伏身內時,有不少都是跟你的家族及生活習慣相關,建議多留意自己的生活習慣、飲食習慣和工作環境等,以判斷選擇適合自己的檢測計劃,如吸煙人士最好檢查肺部、有喝酒習慣、捱夜人士等最好檢查肝臟,若有癌症家族病史,建議加入癌症指標測試及癌症基因篩查項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