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肌少症】40歲後每年流失1%肌肉!肌少症成因及自我檢測

老年失能的兇手肌少症

「肌少症」(Sarcopenia)是老年失能的兇手,患者全身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會持續減少,伴隨可能造成失能、生活品質下降,甚至無法自理及死亡。肌少症的治療方法不能靠藥物或補充荷爾蒙,而是從生活習慣做起。本文將列出肌少症的成因、徵狀及如何確定是否患上肌少症的方式。

肌少症的成因
肌肉會隨著年齡流失,有研究發現,缺乏運動的人在30歲以後,每10年會減少高達3~8%的肌肉量,肌肉大量減少後或會造成肌少症(Sarcopenia)。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(IOF)表示,大多數人的肌肉量通常在40歲左右開始下降,到了60~70歲時,肌肉流失得會更快。肌少症大多發生在老人身上,但近年人們生活習慣久坐不動,肌少症開始有年輕化趨勢,經常長時間在辦公室坐著工作,或在家長時間坐著或躺著的人都會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風險。

肌少症的症狀
當人體缺少肌肉時,除影響體態,連日常活動都會受影響,如爬樓梯、抬東西,甚至行平路都會變得更困難。早期的肌少症患者會感覺身體有點虛弱,提東西時感到比較吃力,或走路變慢,變得不想運動等。

肌少症的檢測方式
透過量度小腿圍可檢測有否患上肌才症,因為小腿的皮下脂肪比較少,亦不易受內臟影響數字。台灣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調查顯示,男性的小腿圍若小於34cm、女性小於32cm,就有肌少症的風險,應該趕緊做運動、補充蛋白質,以免肌肉繼續流失。